今天是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我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 添加时间: 2016-04-18      作者: 暂无      字号【
  •                                             区政协智囊团

      南京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驰名中外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以六朝、南唐、明、清以及民国时期为代表的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使南京这座城市得以延续和发展。作为彰显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区,我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数量最为丰富,种类最为齐全,内涵独具特色。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对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质,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所谓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历史上保留至今的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物质文化遗存主要包括各时期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珍贵文物等;非物质文化遗存主要包括现存于国家、省、市、区级的,以优秀传承人为代表的活态的传承项目。由于课题涉及的历史文化资源内涵较广、品种数量众多,本次调研不可能对我区所有的文化遗产都作出系统的研究,主要是对我区特色文化资源的现状作些梳理和分析,对深度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以品牌战略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秦淮区是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展示区

      我区位于南京主城区的东南部,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商贾云集,素有“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的美誉,是古都金陵的起源,也是南京最具历史底蕴、文化韵味、历史文化特色的主城区,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文保单位共13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7处,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5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还有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未定级的187处不可移动文物,拥有各类博物馆,其馆藏可移动文物十万多件。此外,我区还汇集了金陵古琴、秦淮灯彩、南京白局、金陵刻经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京剧脸谱、剪纸、泥塑等一批省市级非遗项目,至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起着重要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分布区域而言,有单独为点的,有以点成线的,也有以点成片的,还有以片成面的,其独特的分布格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墙遗存:从东部的中山门起至西部的汉西门,南京城墙的三分之一多集中在我区,这其中包括众多有较大影响的明代城门,如中山门、通济门、光华门、中华门、三山门、汉西门等,还有城外保存完整的护城河及河两侧重要的历史遗存,如明大报恩寺遗址等。

      2、城市内重要的官署衙门遗存:现存有明故宫核心区遗址及御道街中轴线遗存;除此之外朝天宫、瞻园、夫子庙、愚园、甘熙宅第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辖区内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亮点。

      3、宗教建筑遗址和遗存:大报恩寺遗址区、古建初寺、古瓦官寺、长干寺遗址;石鼓路天主堂、基督教莫愁路堂、基督教圣保罗堂、鹫峰寺、大仙寺、金粟庵、天后宫、净觉寺、草桥清真寺等遗存。

      4、与历史名人相关的遗存:此类遗存数量较多,老城南民居集中地的特性,决定了有一大批历史上的名人遗存的存在,如相传建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位于朝天宫北侧的“冶城”;建于东晋初、位于今朝天宫冶山西侧的卞壸(公祠);建于乌衣巷的东晋名相“王导、谢安”旧址;位于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的“古桃叶渡”;位于雨花门内江宁路西侧的周处读书台;位于江宁路东侧城墙内的南唐伏龟楼遗址及用以供奉祭祀孔子之地的大成殿等等。

      5、历史街区和水运遗存:“门东”、“门西”是老南京的聚居区,这里除了保留以“甘熙宅第”为代表的民居外,还有大量的传统民居和街坊等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古地名,古街巷名,名人记载和历史传说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该方面的遗存都以成片成区的方式存在,整体的结构和街区肌理仍然清晰。水运遗存有建于吴赤乌三年(240年)的“古运渎”,是一千多年前专运皇粮的水道;更有享誉中外的十里内秦淮河。

      二、秦淮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秦淮区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全区范围内来看,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基本上得到了全面的保护和利用,一大批国保、省保、市保文物单位都保存完好,且大多数文保单位都建有博物馆,进行专门管理、研究、展示和开放,起到了较好的教育宣传作用。如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瞻园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甘家大院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堂子街壁画博物馆、夫子庙王谢故居陈列馆、李香君故居陈列馆、中国科举博物馆等等。与此同时,我区原有的历史风貌及历史遗存的格局保存完好,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骨架清晰,明城墙及护城河等大部分保存完好,门东、门西传统民居的风格尚存,历史街区的肌理仍清晰可寻,秦淮河水系保存完好,为更好地传承弘扬、保护利用这些资源奠定了有利的形态基础。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整体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不够,一些具有鲜明特色和历史个性的文化资源未纳入保护范围,特别是成片区的历史文化街区还缺乏总体规划和实施保护利用的措施,各文化遗存点的保护利用虽基本实现,但相互整体的连接仍有不足,突出表现为:

      1、重视物质形态投入,轻视文化价值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中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科学信息、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我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物质投入上很大、保护得力,但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游客群众的认知度、辨识度尚处于虽徜徉其中却“难识庐山真面目”。比如夫子庙地区的一些文化遗产虽有说明牌,但由于改造不到位,游人还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利用中还未能充分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个别地方还存在着拆真古董、造假古董的毁坏文化古迹的行为,在古迹名宅的维修上还没完全做到“修旧如旧”;对于活态的文化遗产空间保护上尤显不够,特别是内在传统文化的价值精华在当代的传播、传承上重视程度不够。

      2、规划导向不太明确,完整的规划体系尚未建立。全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应该是一个整体的行为,从目前的情况看,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情况,各建设单位、开发公司都各自负责自己的一个区域,独自规划和开发建设,相互片区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整体性无法得到完整的彰显。导致一些有内在联系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机的联系,一些肌理清晰的街区、里坊存在被分割的可能,在历史资源的保护风格和要求上将会出现不同的标准,对资源的利用特别是旅游资源的运用上有一种不连续的印象,甚至与省、市级的总体规划对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3、文化资源主体彰显和旅游产业衔接不够。我区历史文化资源是多样的,其包含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不一样的,需要有多种不同形式的手段来彰显和表达,其中和旅游业的结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这方面,我区和全国各地一样,都存在着重旅游促销、轻文化传播的现象。博物场馆与历史街区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功能,起到的作用也大为不同,传承和保护的方式也不同,亟需与旅游行业进行充分的协调整合。以夫子庙景区为例,目前的现状主要成了商贸街区,在这里经营的商家,以服装、箱包、玩具、小商品为主,与南京最著名的文化历史遗存、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定位出入很大,这需加强历史资源和产业旅游之间的相互融合,做到双赢并可持续发展。

      4、部分街区、旧居保护利用亟待进行。我区作为南京老城南的代表,历史街区和旧居名宅众多是有目共睹的,一些大面积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性开发迫在眉捷。门东地区初现格局,门西地区正在进行,南护城河南岸也正在建设,而位于核心区的建邺路以南、升州路以北、中山南路以西、莫愁路以东的这一片区仍处于一种拆迁后的废弃之中,已成为南京主城区的一块“伤疤”,这是目前我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中最大的问题所在。同时,区域内一些重要的历史资源如“周处读书台”等也存在此类情况。

      三、推动秦淮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保护和利用秦淮区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是一项全方位、多体系的综合工程,完成这一利在当代、造福后人的伟大业绩,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时间、精力、财力。当前,文化遗产已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以品牌战略引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是推动我区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强区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建议:

      1、进一步调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做好分类保护和文化产业规划。所有涉及历史文化遗存的项目,都要加强科学统筹,坚持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要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目标,结合秦淮区委、区政府将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作为区域内重大发展战略,利用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做好秦淮区文化产业规划,用规划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在已经编制完成《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南京市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总体规划》、《南京夫子庙——老城南旅游产业规划》等总体性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将文化、旅游、科技、金融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政府主导,做大做强秦淮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文化艺术的创新力,进一步彰显秦淮金陵文化的独特魅力。

      进一步加强对我区历史文化遗存现状的调查和价值研究,完善相关法规和保护体系。要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发掘其文化内涵,采取不同的分类保护措施。开发利用要与保护工作紧密衔接,并不断拓展,赋予其新的功能。首先应立足于历史文化内涵的展现与延伸,然后再根据各自特色不断拓展到旅游、商业、服务业等多领域,以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体现来带动商业价值的提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编制相关规划时应多听取专家学者特别是当地文化学者的意见,使做出的规划在整体布局、建筑形态、道路、绿化、河道等方面都能体现出古秦淮的文化特点,杜绝目前古城开发中的千城一面现象。可以学习借鉴成都宽窄巷子的开发利用经验,宽窄巷子从项目实施一开始就进行统一保护、规划、设计、建设、整治和经营,在保护老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了民俗生活体验、高档餐饮、宅院式酒店、酒吧茶社、特色展览等多种业态模式。

      2、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应当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为原则,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及产业专项经费。去年,国家、省、市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市里也将各区专项资金设立情况作为硬性考核,建邺、鼓楼等兄弟区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作为文化大区,我区有必要尽快出台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关键性龙头文化企业的扶持,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同时,应当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各大高校专家优势,加大对文化遗产研究力度,深度挖掘文化遗产多重价值,吸引社会团体、普通群众参加文化遗产解读。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组织,应多招募热爱文化立志贡献的志愿者,参与到文化遗址挖掘、整理、保护、传承中来,带动更多的民间力量投入到文化遗产工程中来。

      3、打造一批典型的文化企业,引领具有秦淮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大发展。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梳理,找到历史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整理,从而形成特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对挖掘整理的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包装、再加工,同时对相关的历史文化产业进行深度的宣传,这样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议结合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的发展规划以及秦淮大旅游的建设思路,在现有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一城、五片、八区”的文化产业布局,尽快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助推特色文化产业的主动发展,努力打造一批以特色文化客栈、文化艺术展演、艺术创意产业等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典型。

      在上述各类文化产业打造过程中必须注重秦淮特色,以特色服务创立品牌。邀请知名文化旅游专家、评论家、文化传承人和热心网友代表,组成课题组共同对秦淮文化旅游的研发进行整体策划,研发创新特色品牌,挖掘秦淮品牌的文化内涵,提升秦淮品牌在文化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这方面成都青羊区的做法可以借鉴。近年来,成都青羊区以天府金沙文博商务区为载体,大力发展以文博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在完善产业规划、推动产业融合、培养产业优势,创新推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文博服务、旅游休闲、创新设计、影视制作、民俗非遗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文化产业。其中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历史文化街巷——宽窄巷子、体验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的魅力街区——锦里特色文化街区、集中展示巴蜀优秀民间文化的国际非遗博览园、以展示史前历史文化资源为代表的金沙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逐渐发展成为了成都的文化名片。

      4、创新形式,丰富展示载体,做好文化遗产及相关产业的宣传工作。打破部门界限,推动我区文化历史资源保护利用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文化遗产宣传工作应当多种方式并举,既要利用好传统的报刊杂志;更要注意时代特征,运用好新媒体,如微信、二维码、微博、微电影、微广告等多种方式。应尽快出炉秦淮文化遗存及相关产业的地图。还应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图书馆、博物馆、剧院、文化中心,作为传统文化遗产展示交流的平台,在“世界博物馆日”、“遗产日”等特殊日子,甚至传统的节日里举办一系列以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交流活动。积极举办高端文化活动,每年应有计划地邀请有国际知名度的文化大家到我区来进行文化交流,每年都举办一次顶级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争取该活动落户我区。积极推动相邻的园林与博物馆,园林与历史街区在文化遗产方面的资源整合,在形成合力的基础上使文化遗产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得到广泛传播,共同打造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5、结合秦淮河“西五华里”建设,打造特色文化产业街区。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十里秦淮河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目前,我区对秦淮河的利用仅局限于东部五华里的部分,从十里秦淮的角度上分析,尽快推进西五华里的建设,还原真正的十里秦淮显得十分必要。西五华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在历史上,西五华里两岸曾是南京城内重要的商业、休闲场所,后来因改朝换代逐渐衰败。建议在打造“西五华里”的过程中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吸收民间资本共同参与。利用西五华里的文化资源,细化规划和布局,对两岸建筑以及传统街巷进行河房形式的修缮,恢复古河厅河房特色,营造“水面深巷”的历史格局,最终形成十里秦淮完整的历史文化景观,打造我区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新亮点。一要体现水岸互动的特色,设立一些水岸码头。二要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在保护中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保持原来建筑的风貌,如泾县会馆、程先甲故居等等。三要在西五华里的建设中考虑复建一些有记载的历史遗存,如老街巷——“白猫坊”、半边塔、门西大清云锦坊、方苞旧居、“二陆”读书堂、回龙街明太祖巡视文字碑、杜牧诗刻、孙楚酒楼、赏心亭群亭景观等等。四要在沿河景观布置上尽可能多的栽种、移植一些具有观赏性的古树名木。五要配备适当的美食区域,加强和周围区域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区。




  • COPYRIGHT© 2005-2013 www.tcbss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协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太平南路69号 联系电话:025-84556495
    网站访问量: 次 | 苏ICP备15058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