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整合宗教文化资源
  • 添加时间: 2017-08-02      作者: 暂无      字号【
  •   构建秦淮全域旅游大格局

      区政协侨台民宗委

      宗教作为人类历史上古老而普遍的文化存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由此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由于宗教文化存在地域性差异,不同种类、不同地区的宗教往往会形成特征显著、风格各异的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既有利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自身的传承发展,久已成为各方关注重点。区党代会提出了“保护更新老城、开发建设新城”的总体思路,如何利用我区五教俱全的区域特色,更好挖掘宗教文化资源,发挥其在老城保护更新中的价值功效,积极打造“最南京”的文化旅游标志性品牌,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新课题。

      一、宗教文化旅游已普遍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品牌

      如何保护利用好宗教文化资源,外地已有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武汉是全国最早提出宗教文化旅游的城市,市政府及旅游、宗教、政协民宗委等部门组成专门的班子,具体负责策划、整合、提炼、宣传、推介武汉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目前武汉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品牌,宗教旅游景点年游客接待量达400余万人次,各类宗教旅游景点门票收入逾5000万元。武汉市宗教文化旅游景点中,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禅寺、长春观、黄陂木兰山、新洲道观河等都已颇具规模,并在全国宗教界享有一定知名度。这些层次多样的线路产品组合既为游客们提供了差异化的选择,也极大丰富了武汉市的旅游产品线,极大提升了武汉的文化影响力。

      无锡市在把灵山大佛景区成功打造为中外闻名的佛教文化圣地后,还进行了延伸开发,依托太湖山水,弘扬江南禅风,选址天造地设的“拈花湾”,精心营建了禅意生活社区,把所有的建筑、设施、景观都作为“禅的媒介”,从而打造出了“媒介型建筑”和“媒介型景观”。在此基础上,无锡市还注重从历代古禅公案中提取灵感,将公案中的智慧道具转化为智慧生活艺术,“拈花湾”所有的生活用品、旅游用品都被精心设计成禅艺精品,成为可以带走的禅的审美记忆。“拈花湾”由此成为无锡市文化旅游的独特品牌,提升了无锡市的整体文化品位。

      武汉市和无锡市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宗教+文化”的体验式旅游有助于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浅尝辄止的到此一游,而希望通过旅行来释放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渴望在旅游中忘却烦恼、净化心灵、提升境界。这就要求旅游产品的供给方必须要克服以往内容单调的陈旧观念,拿出更加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武汉长春观打出以气功武术、道教理疗为主的“道教养生专项游”,通过佛道教寺庙观光、养生体验、文化参悟、生态体验等系列产品组合成“佛道宗教文化风情游”,深受中外游客欢迎,选择此类旅游产品的人数逐年增加,目前已初具规模,就充分说明宗教文化资源的科学运用在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是“宗教+情景”的差异化旅游有助于改善旅游市场结构。以往山水性旅游的最大问题就是结构僵化、形式单一、季节性波动大,很多景点高峰时人满为患,旅游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淡季时则门可罗雀,旅游产品和服务严重滞销。这种情况循环往复、年复一年,旅游市场的结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拈花湾”推行禅客自主的理念,把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的最终定制权和组合权交给每一位游客,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信仰民族,来了就被角色认同为禅客,因此没有区别对待,只有特别服务——无论是谁,只要有特别需求,就可以特别定制禅游项目,还可以享受会员制荣誉旅游。因为是定制,所有就能打造多维的市场结构,“拈花湾”的旅游产品虽然都是时间性的,但实质上都只有选项,而没有约定,无论游客选择何季何节,也无论游客来自何地何方,来了都可以禅游,没有观光休闲度假之分,只有禅游时间的长短之别,从而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旅游市场的结构性难题。

      三是“宗教+配套”的综合性旅游有助于带动产业协同发展。从长远看,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的最大功效,就在于可以把旅游业从依赖区位和比较优势的山水感性审美旅游产业层次,提升至多产业联动的高层次文化旅游产业境界,形成集聚发展效应,不断扩大旅游供给空间。武汉市制定了各类优惠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在宗教场所周边开办特色宗教餐馆、纪念品市场等配套服务产业。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注重打造集旅游度假、会议酒店、商业物业于一体的禅意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目前已成为世界级禅意旅居度假目的地,世界佛教论坛大会永久会址。这些都对拓展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助推第二、三产业繁荣兴旺产生了极其正面且持久的影响,最终可以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建设面貌。

      二、我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优势

      一是“五教共存”,遍布全区。我区在不到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有各类宗教场所15处,7个省市级宗教团体驻于区内,同一行政区域内拥有如此众多各类宗教文化场所,在全国实属少见。而且,我区是个多宗教的老城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类别齐全,佛教寺庙遍布,清真寺区域集中,天主教堂、基督教堂耸立,南京市城区内唯一的道观天后宫也位于我区,宗教文化已成为秦淮文化的一大特色。

      二是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我区范围内的一些宗教场所在我国宗教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佛教方面: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建初寺为江南首寺,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在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瓦官寺建于东晋,距今1500年,是天台宗最原始的发源地,奠定了天台宗教观双美的基础,佛教界称之为“祖庭”,在日、韩佛教界久负盛名;金陵刻经处作为永久刻印经像、收藏经版、流通佛经的庄严场所,向为佛学和维新思想的孕育地,为弘扬佛法、推动佛教事业的复兴做出过巨大贡献。道教方面:朝天宫一直为南京最大最有影响的宫观;建于清代乾隆戊寅年间的天后宫,于2008年5月恢复宗教活动,结束了南京道教中断60余年的历史,现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伊斯兰教方面:净觉寺为回族著名航海家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前夕奏请明宣宗特准所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该寺是唯一一座由皇帝赐名且在牌楼上允许雕刻动物的皇家清真寺,也是东南沿海最有名的清真寺,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天主教方面:石鼓路天主教堂最早由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创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复建于1870年,现为南京教区主教座堂所在地。基督教方面:圣保罗堂,始建于1912年,复建于1922年,是南京基督教现存最早的民国建筑,1985年重新对外开放,并成为金陵协和神学院神学生的实习之地,曾接待过英国坎特伯雷大教主罗伯特·伦西博士以及多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代表团体。

      三是底蕴深厚、遗存丰富。我区范围内的佛教场所曾是历代智者大师弘法立德之处,众多高僧为此留下了无数珍贵文物,各方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文赋。诗人杜牧曾写下脍炙人口的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轰动世界的佛顶骨就发现于在建初寺基础上重建的长干寺;金粟庵中有一口汉朝时铸造的古报钟,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大仙寺是国内极少的佛道合供的庙宇,前佛后道的格局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佛像版雕工精湛是金陵刻经处的一大特点,其手工雕版技艺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藏《慈悲观音像》等18种佛像雕版,艺术价值极高,堪称我国佛像版之绝品。自明清以来,刘智、王岱舆、伍遵契等对中国伊斯兰教起过重大影响的学者都曾在净觉寺著书立说,是南京回族群众和伊斯兰教信徒的宗教活动中心,其大门前的牌坊为双叠三檐四翘角式,正面浮雕有花卉及几何图形,特别之处在于上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五条龙,这在清真寺中极其罕见,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圣保罗堂按照当时西方流行的复古主义形式设计,虽然是典型的西欧乡村式小教堂式样,但建筑典雅精细,外观属于地道的哥特式建筑,内部则采取了中国传统的构架,所有窗座、门扇、墙中部环箍、钟楼顶屋、城堡式的垛堞和封盖以及内柱脚、拱座全是采自高资山的白石,堂内的读经台、讲座台、洗礼池、圣坛和栏杆柱等也是用白石磨光精制而成,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鼓路天主教堂1982年就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中国著名教堂。

      三、我区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区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但由于种种原因,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仍处于零散发展、单打独斗的初级阶段,包装推介、对外宣传明显不足,许多宗教文化遗存也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影响和制约了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自身挖潜不足,对外宣传不够。部分宗教景点长期不为人所知,如金陵刻经处,长期是被遗忘的角落。一些宗教场所特色暗淡,对内涵建设重视不够,偏重于硬件建设,而不重视对历史传承的彰显和对古迹遗物的解读,宗教文化的特色作用远未发挥。

      二是整体规划不足,点面集合不够。我区宗教种类众多,教派类型各异,但迄今尚未推出一套兼顾各方的整体性旅游资源规划方案,未能将各宗教景区串联成有机整体,缺少能够把各个景区连接起来的宗教文化旅游专线。

      三是特点彰显不足,开发深度不够。我区范围内的宗教场所基本属于小巧玲珑型,面积多在几百平方米左右,虽几经修复重建,但建筑仍显简陋,功能不够齐全。有的宗教场所周边环境脏乱差,与其文化地位不相适应。具有秦淮地方特色的宗教旅游产品数量较少,服务类型较为传统,缺少变化和创新。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很多影响深远的宗教文化建筑目前仍没有得到开发,无法形成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

      四、推进我区宗教文化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积极改变我区宗教文化资源深厚但利用不足的现状,下大力气整合全区宗教文化资源,把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秦淮旅游商贸的大格局统筹规划,创新发展理念,注重挖潜提升,优化市场布局,努力打造秦淮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一是以科学的理念引领顶层设计。既要看到宗教文化中迷信糟粕的一面,又要正确认识其有利社会和谐、促进身心健康的积极方面,秉持科学开放的理念抓好规划设计,把握好“度”的问题。坚持政策法律唯优的原则。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现实中的宗教问题及现象,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分析论证,既不盲目上马也不拍脑袋决策,尊重宗教自身的发展规律,防止一些伪宗教、非法宗教等因素借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之名浑水摸鱼,维护宗教的神圣性和纯洁性。坚持文化优先的原则。始终坚持文化标准,开发利用宗教文化资源始终以提升文化品味为目标,以保持原有历史文化特征为路径,绝不能以牺牲文化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坚持综合运用的原则。注重宗教文化资源开发的系统性,利用方式的多层次性,以及市场结构的丰富性,满足各层次、各类对象的不同需求,实现宗教信仰、文化体验、商业运作有机结合,尤其要避免过度开发利用和过于商业化的倾向。

      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整合规划布局。制定以宗教场所为主体的宗教文化资源整合的总体规划,纳入我区文化旅游的整体规划,成为政府常态化工作之一。针对单体场所较小的实际,建议进一步发挥五教齐全的集群作用,统筹文化价值、旅游节点、辐射影响、特色地位、景区融合等各方面标准,分门别类抓好宗教场所建设。在整合佛教文化资源方面,建议把建初寺与大报恩寺塔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配合佛教博物馆的建设,使之成为朝拜修行的佛教圣地、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在此基础上,选择瓦官寺、金粟庵作为佛教文化发展的节点进行重要发展,增加佛教文化景观元素,加强佛教环境营造,不断完善秦淮佛教文化产品体系,实现佛教文化发展以点促面、均衡发展的总体效应。在整合伊斯兰教文化资源方面,建议以净觉寺为龙头、七家湾回民社区为主干、清真美食为特色,打造清真文化圈。在整合基督教文化资源方面,建议以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圣保罗堂为骨干,打造以圣诞节等节日文化为内涵的特色文化。同时,注意贯通不同宗教场所的文化肌理,形成有机联系,满足信徒和游客文化体验的不同需求,不断增强宗教文化资源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是以独特的品牌彰显文化品位。加大宗教文化氛围营造力度,增加有关宗教历史及教规教义中道德、哲学方面知识的注解说明,细化对历史名人行迹、建筑、艺术作品、法器等的科学解读,加大对宗教名人以及相关文化名人的宣传力度,更加凸显宗教文化的历史底蕴。对各宗教场所珍藏的重要文物,在增加展览展示频次的同时,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完善相关文字说明。对与宗教有关的特色餐饮名店要注意文化包装,系统开发产品,努力形成知名品牌。与此同时,应当注重加大宗教文化研究交流活动力度,扩大秦淮宗教文化影响力,可组织有关团体选取合适场所举办佛教禅宗文化论坛,可在宗教场所内开设书画院,进行书画研讨、禅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游客文化品味,实现从膜拜到体验的转化。大仙寺开办石山书画院,举办石山民俗文化节就是一个成功的探索。

      四是以完善的配套提升服务质量。针对我区宗教场所较为分散的实际,开辟以“最南京”为品牌的若干宗教文化体验旅游专线,实现联点成面。进一步完善周边服务设施配套,优化外围公共交通线路,加大旅游交通指挥体系建设力度,打造宜人宜居的旅游硬件环境。积极开展风格多样、品种齐全的宗教文化旅游专项服务,大力弘扬秦淮地方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宗教旅游产品,重点可在民俗庆典上下大功夫,定时组织一些当地有名的地方戏演出和独具地域特色的歌舞表演,既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又引导游客领会宗教智慧。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分别抓好战略策划、专业人才、市场营销这三支队伍建设,可以有计划地在全国大专院校招录一批旅游专业和宗教文化专业人才。加强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工作,邀请专家学者为旅游管理服务人员讲授宗教文化知识,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是以广泛的宣传扩大辐射影响。下大力气增强对宗教文化资源的宣传效果,提升宗教文化旅游网站建设水平,开发具有我区特色的宗教旅游纪念品,制作精美的宣传册,还可以多出版一些与我区宗教文化相关的书籍,拍摄一些宣传片,参加各种旅游交易会、展示会,全方位多角度提高我区宗教文化旅游知名度。充分利用各宗教场所特有的节日活动,推出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增进游客对我区宗教文化的认同感。在重大宗教节日举办法会、庙会、堂会等,把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与宗教体验式旅游深度融合,引导广大游客积极参与体验并广为宣传。


      



  • COPYRIGHT© 2005-2013 www.tcbss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协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太平南路69号 联系电话:025-84556495
    网站访问量: 次 | 苏ICP备15058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