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 添加时间: 2017-08-02      作者: 暂无      字号【
  •   区政协智囊团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老龄化的时代,并且面临着“老龄化、高龄化、少子化、空巢化、失能化”五化并举的严峻考验,养老已越来越成为一个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到2015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人口2.22亿(相当于世界第五大人口大国的人口总数),占总人口16.1%,并且以年均1000万人的规模增长。与此同时,南京市所面临的老龄化压力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到2015年末,60岁以上老人超过130万人,占总人口的20.08%,全市空巢独居老人已超过23万人,相应的数字正逐年提高,养老保障压力越来越大。

      秦淮区作为南京市人口密集的主城区和老城区,老龄化程度处在全市前列。截止2015年底,全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7.54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25.10%,大大超过全国和全市比例。今年以来,区政协智囊团课题组在区民政局、老龄办等部门支持下,对全区老人的基本情况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状况开展了抽样调查,对全区多个养老机构和社区进行了逐一走访,同时还对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等地的养老机构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对如何推进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希望此调研能为区委、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作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一、我区老人服务需求现状及社区养老抽样调查情况

      针对我区老人的抽样调查共回收问卷1181份,样本主要分布于光华路、大光路、朝天宫、瑞金路、月牙湖和秦虹6个街道下辖社区,针对老年人的年龄、收入、身体状况等基本情况,以及其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和接受程度进行了解。

      (一)老人现状及服务需求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有效数据当中,60-69周岁老年人为645位,70-79周岁老年人为296位,80-89周岁老年人为181位,90周岁及以上为28位。在被问及需要的养老服务形式时,有82位老人表示暂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养老服务,这82位中的绝大多数年龄在60-69岁之间,其余接受调查的老年人均对问卷中所提供的养老服务形式有所需求和选择。

      1、从教育程度来看,有421位老人的文化程度为初中,占比36.48%,文盲老人占6.86%,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老人占5.11%。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人的精神需求和娱乐方式。

      2、从月收入来看,收入在2001-3000元/月的老年人居多,占比51.09%,其全部收入来源多为退休工资;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老年人占比69.10%,而超过4000元的老年人仅有10.97%。月牙湖街道和瑞金路街道的老年人样本中,月收入超过4000元的分别有46位和25位,在这项数据上领跑其余街道,这些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方面也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需求。

      3、从居住情况来看,有643位老年人现阶段与配偶一起居住,比例为56.45%;其次是与子女一起居住的老年人,有288位,比例为25.29%;独居老人有164位,占比14.40%。其他老人或因疾病等原因选择了住在医院等其他居住方式。

      4、从身体健康状况来看,大多数老年人并无残疾,但很多老年人患有各类不同程度的疾病。具体来说,身有残疾的老年人比例为7.20%,患病老年人的身体疾病主要集中在高血压、关节炎、糖尿病等,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比例达到66.13%。

      5、从服务需求来看,在愿意购买养老服务的老年人之中,人数与可以接受的收费标准大致呈反比,能够接受的收费标准在500元/月以下的老年人占58.94%,能够接受收费2000元/月以上的老年人仅占1.19%。老年人所偏好的服务形式,相对集中在卫生保洁、配餐送餐、文化娱乐和医疗康复几个选项上面,选择“卫生保洁”的占受访老年人的39.03%,“配餐送餐”占24.13%,“文化娱乐”占22.61%,“医疗康复”占22.27%。

      6、从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来看,老年人集中在娱乐、医疗及助餐方面,与其对养老服务形式的需求较为吻合。在书写文字意见时,也有不少老年人着重提出,希望政府给予补贴,提供优质的助餐及上门医疗服务,开展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我区社区养老发展抽样调查情况

      本此调查主要对秦淮区的光华路、大光路、朝天宫、瑞金路、月牙湖和秦虹6个街道共计54个社区进行了调查,由各个社区的负责人填写。

      1、我区社区养老发展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剔除三个没有60周岁以上老人数据的社区,其余51个社区共计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88699人,其中既包括户籍人口,也包括非户籍人口,这些老人中有8771名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或者疾病,占到10%左右。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6个街道中养老院共计21家,公办3家、民办18家。其中,尤其以朝天宫街道养老院资源最为紧缺,养老院数量与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11719,大光路街道的养老院资源最为充足,比例为1:1691,其余4个街道中,月牙湖街道为1:2842,光华路街道为1:3158,秦虹街道为1:5297,瑞金路街道为1:6723。

      从社区老年人接受养老服务来看,调查显示,接受社区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比例相对较低,近一半的社区接受养老服务的占社区老人总数的10%以下,91%的社区接受养老服务的占50%以下,仅有9%的社区超过社区老人总数的一半。可见,传统的养老观念对老年人的影响仍然比较大,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接受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从社区从事养老服务人员来看,数量方面,33%的社区仅有5人以下的人员从事养老服务,48%的社区有5-20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15%的社区有20-35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4%的社区有35人以上的人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收入水平方面,社区从事养老服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较低,7.5%的人员收入水平低于1500元/月,85%的收入水平在1500-3000元/月之间,7.5%的收入水平在3000-5000元/月。受教育水平方面,13%的社区从事养老服务人员受教育程度为初中,30%的为高中或中专,57%的为大专及以上。在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方面,大部分社区对养老服务人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培训,其中22%的社区更是采取了定期的培训。

      2、我区社区养老服务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社区目前可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清洁卫生、医疗保健和送餐,占比分别达到76%、69%和54%,其余服务项目购物采买占比41%,个人卫生打理占比39%,清洗衣物占比31%,心理服务占比26%,烧菜做饭占比20%。在社区可为老年人提供的医疗设备方面,92%的被调查社区表示能够提供急救药箱,但其余的医疗设备提供比例均低于20%。在社区老年人休闲娱乐设施方面,社区主要能够提供图书室、棋牌室、多功能厅和健身活动室,分别占比达到94%、91%、77%和68%。在社区的养老服务运营方面,主要与医院和志愿者之间合作比较密切,比例分别达到92%和67%,与慈善机构及社会团体、学校和企业也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合作,比例分别为48%、42%和31%。在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方面,81%的建设资金分布在基础建设方面(包括租金、装修、办公配套设施等),其次是运营支出和服务设施购进,仅有15%的建设资金用于信息平台建设。

      社区服务人员与接受服务的老年人之间通讯方式以电话呼叫为主、短信通讯为辅,极少数服务人员通过互联网沟通,个别社区服务人员通过上门、微信公众号、安康通和快通的方式与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沟通。在养老服务人员提供养老服务过程中,工资低且工作时间久是养老服务人员面对的最大困难,其次是福利条件差。

      二、我区养老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老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到位。目前全区养老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养老服务的职能主要由区民政局和老龄办负责,但民政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承担最基础的养老服务职责,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兜底”的作用,对如何统筹全区养老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如何促进养老产业做大做强方面还缺乏相应的职能。

      2、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我区按照社区用房40%的面积用于养老服务的要求,依托111个社区办公服务阵地,建立了1A至3A不同等级标准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其中3A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达21个,2A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7个。尽管在养老办公用房配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从全区范围来看,由于社区原有办公用房普遍较为紧张,在强制性划分出40%的养老服务面积后,更显得捉襟见肘,有的甚至有名无实。除了办公用房之外,其他的养老设施还有待完善,比如医疗、康复、运动、娱乐、休闲等设施目前普遍不足。

      3、居家养老服务配套体系达不到要求。按照国内外通行的“9073”的养老格局要求,居家养老应占养老服务比重的90%左右,但目前我区居家养老的基础性养老作用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老年居家住宅小区设计、规划、开发建设严重缺乏,老住宅小区多数没有老年人活动场所;社区服务网络布局与服务内容无法满足居家养老在安全性、舒适性以及便利性等方面的需求,比较突出的餐饮、就医服务等得不到完全保障;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不能充分满足助餐、助医、助困、助急、助乐以及精神慰藉等服务需求。

      4、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消费的承受能力较弱。我区作为南京市的老城区,原来国有企业数量较多,效益普遍不佳,从国有企业退休的老人待遇普遍不高。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目前我区老人每月总收入水平以3000元以下为主。由于总体收入不高,加上消费观念相对保守,我区在养老消费方面存在着消费能力弱、消费需求不足等现实问题。

      5、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滞后。我区社区在开展养老服务方面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社区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力十分紧张,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受编制、经费等方面因素的局限,我区社区中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存在较大的缺口;二是社区养老服务基本条件较为落后,相关的配套设施也较为缺乏;三是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不够,目前各社区在养老服务提供方面普遍存在着服务少、水平低、资源整合困难等问题,亟需补足短板。

      6、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缓慢,盈利状况堪忧。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已拥有了诸如悦华安养、欢乐时光、礼拜寺等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实力的养老机构,但总体来说还存在多方面的困难:一是数量不足,目前全区拥有养老机构总数为31家(实际运营),床位总数为3488张,即使满负荷入住,也仅能满足我区不足2%老人的入住需求;二是企业盈利状不佳,当前入住老人以失能、半失能为主,养老机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而收费基本在2000—5000元/人?月,盈利空间十分狭窄;三是空间拓展困难,受土地资源和建筑条件的限制,养老院在发展空间拓展方面困难重重;四是符合要求并且愿意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非常匮乏。

      7、养老医疗服务滞后,我区医疗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医疗服务是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区在养老医疗服务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包括养老服务机构大部分缺乏医护人员,难以满足老人医疗服务需求;一些医疗护理条件的养老机构由于未纳入医保体系,导致享受医保的老人无法报销医药费;我区独有的中医医疗资源尚未在养老服务中发挥应有作用等。

      8、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不足,专业能力薄弱。从本质上看,养老服务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产业,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水平。我区养老服务用工需求大,愿意从事养老服务的求职者少,尤其是年轻人愿意在养老行业发展的几乎凤毛麟角,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养老服务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极度稀缺,员工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较少;养老服务人员的薪酬水平普遍较低,“五险一金”等保障体系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9、养老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尚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是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和扩大规模的有效途径。我区养老服务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信息化的作用和价值尚未得到应有体现;养老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开发不能有效满足养老业务需求,实际应用中问题较多,养老信息化人才奇缺;养老服务基础数据匮乏,不能有效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支撑。

      10、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一是服务标准缺失,无法为养老服务提供一个统一评价的标准,不利于服务的考核以及收费标准的规范;二是对老人失能状况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使得养老服务需求不能准确的把握;三是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不利于护理人员的职务晋升和薪酬调整;四是养老服务管理标准化缺失,对养老服务记录、老人健康档案等无法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和存储,不利于养老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促进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高度重视,强化区委区政府对养老事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养老事业作为一项牵涉面广、受益面大、推进难度大的民生工程,区委区政府必须从加强领导、强化统筹入手,着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一要在全区范围内整合相关部门的职能,建立以区委区政府领导为组长的“秦淮区养老事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老龄办),统筹全区养老事业发展;二要制订“秦淮区养老事业发展2016-2020发展规划与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全区养老发展的路线图和近三年的行动计划目标任务,为科学有序发展提供基本依据;三是要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建立分工科学、职责明确、协调联动的管理体制。

      2、统筹规划,进一步完善养老基础设施。打破原有各街道、各社区各自为战、分头建设和独自使用的做法,对全区范围内养老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做到资源整合、服务高效。一是根据现有条件和实际可能,在全区范围内建立5家左右区级老年活动中心,由区财政投入,相关街道和社区负责管理,面向全区老人开放,为老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和社交活动提供载体支持;二是在全区范围内选择若干家餐饮服务公司,面向全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老人提供高标准的餐饮服务,餐饮中心宜定点加工、集中配送,尽可能为老人提供方便;三是在全区范围内建设3-5家区级老年健康医疗服务中心,提供老人常规的健康体检、慢性病护理等健康服务;四是对现有的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

      3、适应需求,建立高标准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居家养老”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是采集覆盖全区居家老人的大数据,全面掌握居家老人的个人和家庭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提供最基本的决策依据;二是对居家老人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三是在全区范围内整合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包括送餐、洗澡、送医、护理和陪护等,尽可能做到统一管理、持证上岗,为居家老人提供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服务;四是组织面向居家老人的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者服务为老人提供诸如生活、陪护以及情感方面的服务;五是政府补贴资金为居家老人提供“适老化”改造(目前鼓楼区已开始试点),为居家老人生活以及日常活动提供安全、舒适的起居环境。

      4、拓宽思路,着力提升全区老人的养老消费能力。一要不断加大政府对养老事业的投入,把提升养老服务资金投入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任务予以落实,切实降低老人及其家庭的养老负担;二是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老人提供质优价低的各类服务,如理发、洗澡等;三是面向居家服务老人发放一定数额的消费券,用于用餐、保洁等服务;四是设立助老公益基金,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为困难老人提供资金补助。

      5、创新模式,夯实社区养老服务根基。社区是养老服务的重要堡垒和根基,从我区社区养老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议进一步充实社区养老服务队伍,改变传统各社区独立运作、各自为战的服务模式,做到资源共享、服务共用、互助合作;在全区范围内为社区养老配备3辆左右养老服务专车,满足送医、接送以及临时应急等服务;安排专门资金用于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社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和其他涉老服务的监管,发挥社区在政府履行养老职能中的基础作用。

      6、多方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养老服务专业队伍。设立养老服务人才基金,对获得相应资格并从事养老服务的人才予以经费补贴;大力鼓励在养老服务行业创业就业,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资金支持;联合相关高校共同开展养老服务人才的教育培训,逐步形成养老服务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通过举办养老服务比武大赛、演讲比赛等方式,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事业使命感和奉献成就感。

      7、大力推进养老信息化建设,促进智慧养老健康发展。一是在全区范围内开发面向社区的养老服务平台,方便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和应用,为社区开展针对老人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撑平台和作业载体;二是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可穿戴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老人提供健康监测、远程监护等服务;三是开发建设连接家人、养老机构和老人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供包括亲情呵护、在线互动等服务支持;四是整合各类商品和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一体化服务平台,帮助老人用信息化手段解决购物、订餐、用车、送医、出游等各方面的需求。

      8、边发展边规范,逐步完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养老标准缺失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尤其是作为区一级层面因为标准的不完善给开展养老的相关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为此建议:一是全面梳理国家、省、市已经发布的与养老相关的标准,坚持“适合则贯,不适则创”的原则,逐步走上标准化发展道路;二是依托基础条件良好的养老服务机构,牵头编制省级地方标准,政府相关部门予以配合支持,并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三是联合相关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针对老人失能等级、护理人员服务等级等进行标准定级,逐步确立标准规范;四是对养老服务基础数据进行规范,包括老人基本状况、健康水平以及医护状况,力争形成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的地方标准;五是经常性组织各类针对标准体系的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和贯标培训会,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养老标准化的深入发展。

      9、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优势,打造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新产业。我区要依托得天独厚的中医药资源,积极打造以中医为特色的“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产业”。对全区范围内已经退休并愿意中医养老服务的医务工作者进行全面登记造册,鼓励更多医务工作者参与“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产业;利用区内相应的医疗机构(如区中医院)作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平台,在全区范围内实现养老服务对象和“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对接,并解决与医保的接轨等问题;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与开发新的医养融合的服务项目和保健品种,如“养老膏方”等,满足老人专门需求;根据老人独特的医疗服务需求建立“医养融合”专业数据库,为老人提供长期、可持续的“医养融合”服务。

      10、多措并举,推进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数量多少、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一定区域内养老服务发展的水平。一是要把促进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健康快速发展,作为推动我区养老事业发展和做大做强养老产业的重要着力点,尽力为其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要在用地指标、闲置场地改造等方面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开绿灯,鼓励养老机构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三要对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以不低于3000元/床为宜;四要积极鼓励我区相关人员在养老服务领域创新创业,对聘用下岗在职人员再就业的要予以相应的税收优惠和安置奖励;五要成立“秦淮养老服务产业协会”,引导养老服务相关企业加强合作,促进行业自律,推动融合创新;六要推动养老服务企业的品牌化和连锁化经营,促进企业规模化运作,不断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在条件成熟时可组建“秦淮养老”服务联合体,进一步形成“秦淮养老”服务品牌。




  • COPYRIGHT© 2005-2013 www.tcbss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协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太平南路69号 联系电话:025-84556495
    网站访问量: 次 | 苏ICP备15058786号-1